中国盐文化:墙内开花,墙外也香

发布时间:2013-10-14

    “暖靠棉,味靠盐”,盐可谓是“百味之祖”,古往今来,盐一直被人们赋予种种特殊意义,远远超出了它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,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,表现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魔力。

    《中国古盐》是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的一部图文结合的文化类出版物。古老题材加上摄影技术,把盐田作为科学现象和知识形态,表现出它的文化内涵。这是中国第一本通过盐田景观来表现盐文化的图书,具有科研和学术价值,填补了此类图书的空白。

    之后,浙江古籍出版社与美国海马图书出版公司签署了《中国古盐》英文版的合作出版协议,项目被列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“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”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2013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。

    《中国古盐》英文版的推出,目的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盐文化,因为盐文化在整个世界都是相通的。纵观世界其他几大文明古国,如古埃及、古巴比伦、古印度、古希腊,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几乎都在海边或距离大海不远,能够方便地获取盐就是其原因之一。人类遵循了自身生命体的需要,凭着灵敏的味觉,依靠着盐的滋味,聚集在一起。久而久之,这些人类聚集之地就成了最早的城邑。

    对于盐文化的世界相通性,《中国古盐》英文版传递了如下一些信息:

    首先是经济方面。盐政是中国历朝历代国计民生之要政,除了供给国家正赋之外,还是军备开支的主要来源。所以,盐法一直与关税、钱法、田赋一起成为国家的财赋之源。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巨著《历史》中就有描述。公元6世纪的撒哈拉地区,一两食盐可值一两黄金。那些产盐的地方,往往成为经济、文化和政治的中心。中国山西运城地区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,就是得益于拥有烟波浩渺的大盐湖———解池。明清盐商,成了富裕的代名词,“扬州繁华以盐盛”,商人兴办私塾和书院,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    其次是生活方面。盐是大自然的恩赐。牛、马、羊等往往会舔舐墙角边的硝盐,草原上的动物会主动寻找盐碱地。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人和动物都对盐上了瘾,心理上和生理上对盐产生了嗜好和依赖。明代的《本草纲目》对竹盐功能就有明确记载。

    再次是文化方面。盐历来具有某种象征的性质。以盐喻理是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的一种习俗。古希腊吟游盲诗人荷马将盐称为“神赐之物”。坦米尔族有这样的谚语:“父亲的价值,要等到父亲死后才知道;正如盐的价值,要到用完之后才知道。”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眼中碰到了盐就意味着不幸,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有这样的话:“帮我去掉眼中的盐,帮我走出灾难的旋涡。”《旧约全书》说,“盐的契约永远有效”。历史上,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还用盐作为货币来使用。在希腊,一个陌生人受到欢迎,就在他的右手心里放上一撮盐。

    第四是科技方面。从《天工开物》中可以看出,早在宋代,我国制作井盐的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了。北宋四川人发明了绳索冲击式凿井技术,凿出数以千计的井眼如碗口大的盐井。到了清道光年间,自贡已经开凿出了世界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。明代朱孟震《游宦余谈》、张瀚《松窗梦语》中都叙述了明代川北火井开发与煮盐工艺的历史性成就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《中国科技史》中写道:“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深井或凿洞的技术,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。”

    盐文化的世界性,既有中国盐文化的世界影响,也有世界盐文化对中国的渗透,彼此之间,不分伯仲。《中国古盐》英文版浓墨重彩地对中国盐姓的来源,和盐有关的地名,和盐有关的熟语和成语、歇后语、词语典故,和盐有关的诗文、神话故事、公案故事,和盐有关的节日和民俗活动,盐与经济的关系,盐与科技的发展,都做了生动叙述。丰富的原创图片,再现了中国盐田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民风民俗。成为中国盐文化进入世界的一张名片,让中国盐田屹立于世界地质之林,让盐田景观进入世界摄影史和世界文化史,让中国盐文化和世界盐文化更加交融,是《中国古盐》英文版的使命和追求。

 http://epaper.gmw.cn/zhdsb/html/2013-10/09/nw.D110000zhdsb_20131009_2-18.htm


来源:中华读书报 浏览量:424